8月7日立秋快到了,就像给夏天按下了慢放键 —— 蝉鸣弱了,晚风凉了,连阳光都少了几分灼人。作为二十四节气里的第 13 个节气,它不光是秋天的开端,还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躲秋” 就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老辈常念叨 “立秋不躲秋,秋后是非多”,说的可不是迷信,而是提醒咱们:换季时得顺着天气调,别让秋冬的 “小麻烦” 找上自己。尤其是这 5 类人,立秋 “躲秋” 更得用心,快看看有没有你或身边的人。
一、老年人:
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就像台 “老机器”,经不起大温差折腾。立秋后,白天可能还热,但一早一晚的风里带着凉,气温像坐滑梯似的往下掉,呼吸道、关节这些 “薄弱环节” 最容易闹脾气 —— 咳嗽、膝盖疼说来就来。加上老人消化慢,夏天吃了不少凉的,肠胃早就 “娇气” 得很。
“躲秋” 对老人来说,首当其冲是保暖:别光想着 “春捂秋冻”,一早一晚得加件薄毛衣、长裤子,尤其护好脖子和膝盖,别让冷风钻空子。饮食上多往 “暖” 里靠:早上煮碗生姜红枣汤,姜驱寒、枣补气血,喝下去浑身暖暖的;中午炖点山药粥,软糯好消化,给肠胃减减负。把这些做好了,身体结实了,秋冬才能少遭罪。
二、孕妇:
孕妇的身子像揣着个 “小宝贝”,对气温变化特别敏感。立秋后,天气忽冷忽热,风里藏着的寒气稍不注意就会找上门,感冒、咳嗽跟着来,自己难受不说,还怕影响肚子里的娃。
这时候 “躲秋”,重点在 “稳”:别学夏天总往外跑,尤其是早晚凉气重的时候,乖乖待在家里最稳妥。要是想活动,就在阳台晒晒太阳,透透气就行。肚子得重点护着,穿件宽松的孕妇裙,外面搭个薄外套,哪怕在家也别露着肚子受凉。说到底,妈妈和宝宝都舒舒服服的,比啥都重要,立秋这几天,就对自己 “娇惯” 点吧~
三、身体虚弱的人:
身子骨弱、平时爱生病的人,立秋更得把 “躲秋” 当回事。这类人本身气血就不足,像棵 “弱苗”,经不住换季的 “风吹雨打”—— 稍不注意贪了凉,吃了冰水果,可能就拉肚;稍微累着点,就头晕没劲儿。
“躲秋” 的诀窍在 “养”:别嘴馋碰生冷,冰饮、凉菜先收起来,换成温粥、热汤才合适。晚上别熬夜,早早躺下睡够觉,让身体慢慢攒力气。家人也多上点心,炖锅鸡汤、排骨汤,放点枸杞、党参,咕嘟咕嘟炖得烂烂的,喝下去暖暖和和补气血。重活累活坚决别碰,能坐着就别站着,能躺着就别坐着,把精神养足了,秋冬才能少生病。
四、婴幼儿:
未满周岁的小宝宝,身体就像块 “嫩豆腐”,免疫力还没长好,立秋后的温差对他们来说就是道 “难关”。可能早上还热得穿肚兜,下午一阵风来就冻得打喷嚏,稍不注意就感冒发烧,让爸妈揪着心。
给宝宝 “躲秋”,细节得做到位:穿衣服别学大人 “秋冻”,摸着手脚微凉就赶紧加件小外套,穿成 “洋葱层”,热了能脱,冷了能加。家里别总关着窗,每天开窗通通风,把病毒、细菌 “赶” 出去,但通风时别让宝宝对着风口吹。秋天空气干,宝宝的小鼻子、喉咙容易干得难受,用棉签蘸点温水擦擦鼻子,喂点温开水,让呼吸道润润的,才不容易生病。
五、外出游玩的人:
立秋后天气像个 “调皮蛋”,看着晴空万里,可能突然就泼场阵雨,风也跟着捣乱。这时候出门游玩的人,要是没准备,很容易被淋成落汤鸡,轻则着凉,重则坏了旅途好心情。
这类人 “躲秋”,重点在 “防”:出发前先瞅准天气预报,看到有雨就把伞、雨衣塞进包里,再带件防风的薄外套,哪怕用不上也比淋雨强。游玩时别只顾着看风景,多留意天边的云 —— 要是乌云慢慢压过来,赶紧找个地方躲躲。毕竟,玩得开心的前提是玩得安全,顺顺利利的,才能把立秋的好风景记在心里呀。
其实 “躲秋” 不是躲着秋天不过,而是老祖宗教我们的 “换季智慧”—— 顺着天气调作息、护身体,别让温差和寒气伤了元气。老年人护好关节,孕妇稳住身子,体弱者多休养,宝宝们细呵护,游玩的人多防备,把这些做到了,秋天才能过得顺顺当当。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