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邹雅婷
清代宫廷设计有哪些潮流元素?古人如何将仿古与创新结合?古典艺术能为当代创作提供什么灵感?
近期,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00余件精美文物,展现了清代宫廷艺术在材料、工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让观众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设计巧思,领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第七次联合办展,也是双方合作的系列展览中覆盖文物门类最多、体系最完整的一次,展品囊括青铜器、瓷器、玉器、珐琅器、漆木器、织绣、书画、古籍等。
展览以“追踪一件仿古艺术品的诞生”拉开序幕,分为“敏以求”“见青山”“多所欣”3个单元,阐释了清代宫廷艺术品为何仿古、如何仿古、怎样使用,探究如何从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创新改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
此次展览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张燕芬介绍,展览不仅呈现了“清代宫廷如何设计”,更凸显了“后世如何理解古典之美”。仿古不单是一种设计潮流,更是对历史、文化与精神世界的诠释与再造。
步入序厅,一件造型精巧、纹饰华丽的錾胎珐琅牺尊映入眼帘。此器为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仿古精品,主体采用錾胎珐琅工艺制成,融合掐丝点缀,鎏金厚实,色泽鲜亮。尊作牛形,立身侧首,体态健硕。牛身满施墨绿色珐琅,饰有红金相间云气纹,云气回旋翻飞,极富动感。背上方筒正面有“乾隆仿古”双行楷书款。据介绍,这件珐琅牺尊的造型仿自商周青铜牺尊,又承续宋人重农敬祖之意,背负三管或作射礼承装算筹之用。此器原藏于紫禁城寿康宫,是清代宫廷博古陈设中寓意与工艺并重的杰出代表。
《胤禛妃行乐图之博古幽思轴》描绘了清宫嫔妃日常生活中的“博古幽思”场景。画中女子身着汉装,静坐凝思,四周陈设琳琅满目的文玩雅器,如商周青铜器、宋代汝窑水仙盆、明代鲜红釉僧帽壶等。这件作品展现了清代宫廷贵族对古物的收藏与品鉴,折射出“通古达礼”的审美风尚。
水晶凫式砚滴以高纯度水晶雕琢而成,通体晶莹剔透,刻画出凫鸟展翅之态,灵动轻盈。其造型取自汉代凫尊,承古意而不泥古,是文房器物中的精妙佳品。
铜鎏金四轮天鸡尊造型奇特,以四轮为基,鸡形为体,背驮圆尊,通体鎏金并饰以散点金斑,灿烂夺目。其设计综合商周青铜鸟尊、《周礼》“鸡彝”意象以及汉晋鸠车元素,体现了清代宫廷对古代礼器的创造性改造与象征性演绎。
由20余件展品组成的“觚的矩阵”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觚是一种敞口、长身、细腰、阔底的饮酒器。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就发现有漆木觚,具有辨明等级的礼器意义。铜觚盛行于商代,西周中期以后罕见。两宋金石学兴起,商周铜觚除了作为鉴藏的对象、祭礼器的范本,还成为案头陈设的雅玩。元明清时期,觚被广泛用作陈设和花器。这组觚既有商代的原型,也有宋代至清代的仿制品。其中,仿制品可分为三类:材质、造型、纹饰等严格遵循古典原型;材质多样,造型考究,比例和谐,纹饰在仿古主题里加入时代风格;整体以觚形呈现,形制创新且不拘一格,纹饰变化多端。
在清代,欧洲玻璃配方、画珐琅原料的引入,西洋透视技法、解剖知识的运用,丰富了仿古艺术的表达语言。画珐琅工艺的本土化过程可视为典型。它本以铜为载体,后与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结合,孕育出珐琅彩、粉彩等瓷器新品种。清乾隆粉彩百花纹鼎式炉集仿古造型、外来技法、流行纹样于一器,是乾隆朝仿古瓷器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