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扎卢日内对俄乌冲突的预测!扎卢日内的话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前线的情况显示这并非空穴来风。尽管他目前在英国担任大使,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战场。他认为冲突可能持续到2034年,这不是随意推测,而是基于对当前战场局势的深刻理解。
自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以来,俄乌战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抢地盘”。俄军不再追求快速推进,而是通过雷区、重炮和无人机构建了“死亡陷阱”,专注于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这种消耗战不拼胜负,只看谁先耗不起。
乌军面临更大的困境。以前依靠西方援助的装备还能勉强应对,但现在俄军的无人机已经升级到光纤FPV,能够打击50公里外的后勤点,乌军的补给线和仓库频繁被炸。扎卢日内说“我们卡住了,敌人却找到了出路”,确实如此。乌军连无人机供应都成问题,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与俄军的军工产能相比。
更关键的是双方的资源差距。俄军虽然征兵也困难,但还能从偏远地区凑人;而乌军已经开始征召60岁的老人和女性,兵源即将见底。扎卢日内算过一笔账,如果冲突从2014年的顿巴斯算起,照现在的趋势拖下去,到2034年正好二十年。这不仅是预测,更是现实的写照。
有人认为只要西方继续援助,乌克兰就能撑下去。然而,现在情况已经不同。扎卢日内曾与泽连斯基就战略方向产生分歧,泽连斯基主张“寸土必争”,而扎卢日内则希望“失地存人”,保住精锐部队。结果巴赫穆特战役中,近2万北约训练的精锐部队被打光,扎卢日内也被调往英国。
西方援助看似热闹,实际上早已打了折扣。德国承诺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前提是自己先补充库存;美国方面,特朗普一心让欧洲掏钱,不愿再当冤大头。乌克兰就像个捧着空碗要饭的,别人给多少,自己才能吃多少,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权。
更致命的是乌克兰的“造血能力”。扎卢日内一直呼吁发展军工自主,但基辅政府并未重视。如今俄军的炮弹产量是乌军的十倍,无人机更是批量生产。乌军连关键零件都要靠进口,海运一旦中断就会断供。现代战争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工厂和技术的较量。乌克兰连自己的工厂都支撑不起来,仅靠外援能撑多久?
乌军连基本的作战方式都没搞明白。俄军已经用算法指挥无人机集群,而乌军还在靠士兵扛着火箭筒冲锋。扎卢日内指出“未来战场是算法决胜”,这话直戳痛处。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谈何胜利?
俄军也有自己的难题。到2026年,普京将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从大城市征兵,要么认栽。之前俄军征兵主要针对偏远地区的低收入人群,大城市的人不愿意上前线送死。但俄军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把“消耗”变成了“算计”。通过炸掉电厂、铁路,偶尔派无人机袭扰,让乌克兰经济崩溃,全靠外援吊着一口气。只要外援一松,乌克兰就容易崩盘。
当然,俄军也怕长期拖下去。如果真从大城市征兵,国内会有强烈反对;军工产能虽然强,但长期满负荷运转也会扛不住。不过相比之下,他们的底线比乌克兰高得多,只要不被逼到征兵大城市,就能一直耗下去。
很多人天真地认为西方会一直支持乌克兰。扎卢日内嘲讽法国的“意愿联盟”只是“穿着红裤子作秀”。欧洲国家不敢直接派兵,怕俄罗斯报复。美国方面,特朗普一门心思让欧洲买单,甚至放话要在50天内达成协议否则对俄加税。美国在乎的不是乌克兰输赢,而是以最低成本牵制俄罗斯。一看乌克兰耗不起,自然想找下家接盘。
欧洲自身经济问题重重,德国工业受能源价格影响严重,法国黄马甲运动刚消停,谁有闲钱一直援乌?之前的援助承诺要么打折扣,要么拖延时间。他们嘴上喊“挺乌”,心里早算了账:乌克兰撑不住,大不了跟俄罗斯谈判,不能让自己的经济跟着陪葬。
这种“嘴上支持,实际观望”的态度,才是扎卢日内最担心的。乌克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别人早就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等西方觉得“援助不划算”时,最先被抛弃的就是乌克兰。
扎卢日内的预测不是“死局”,他自己也说,只要改,就有机会。但如何改才是关键。首先是“技术突围”,不能再依赖西方送装备,必须自主研发无人机、电子战、AI指挥系统等。其次是“战略掉头”,放弃“寸土必争”的念头,保存实力,撤下精锐部队练技术和后勤。最后是“少看别人,多靠自己”,建立国内军工体系,稳住经济。
这三关过不了,别说2034年,可能用不了那么久就撑不住了。过了这三关,才有资格谈“结束冲突”,否则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扎卢日内的话刺耳,但给了一个实在的提醒:与其等着别人救,不如自己先站起来。战争的结局从来不是预测出来的,是打出来、拼出来的。乌克兰若能狠下心改,也许几年内就能看到转机。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