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的中年人,扎堆买保险》,三联生活实验室这篇爆文戳中了一个时代痛点。
文章说,随着互联网的潮水褪去,大厂中年人的目标从改变世界慢慢回归到守住生活,他们的话题从“哪些股票利好”变成了“重疾险加不加费用”,"储蓄险的复利怎么算"。
曾经一度认为保险是老年人专利,现在发现,没有保险的中年人才像在裸奔,尤其是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大厂精英的存钱热情不降反增,他们发现看得见、摸得着、拿得稳的现金流才是安全感的真实源泉。
他们开始算起一笔账,月供两万的房子托管给中介,租金只能收八千,一份年缴5万的储蓄险,稳赚不赔,复利还可能长期跑赢通胀。
互联网精英的安全感从未如此具象为一张张保单,大厂人的朋友圈开始感叹,如果能在2020年把房子卖了,去买预定利率4.0%的增额寿,那真是开了天眼、加了外挂。
当然讲这个话的人肯定也忘了,那一年的保险人已经把预定利率4.0%的增额寿即将绝版的消息在朋友圈喊破喉咙。
文章说如今的大厂中年人买保险,更像在系统性修补漏洞,补健康、补收入、补人生,在这批中产面前,保险第一次不再是被推销的产品,而是中产阶级的“人生备份”。
文章介绍了40岁的李李和38岁的徐女士,哪怕房价相比最高点已经跌去30%,依然不约而同把房子变成保单,在卖掉房子那一刻,“连风都变轻了”。
毕竟是互联网大厂的精英,买保险的决策逻辑也极其清晰,从投资角度看,年化收益要跑赢房子的租售比,持有成本又要比房产低。
他们算过账,几年前3.5%复利,20年现金价值翻倍,现在2.5%复利,现金价值28年翻倍,而银行定期存款是单利,并且不断在下调,相比之下,储蓄型保险的优势就很明显。
她的核心诉求是保障资本不缩水,避免将过去20年的积累折腾光,同时考虑负债和失业风险,确保未来5年保费无忧。
本质上这就是一次“资产置换”,将流动性差、负担重、前景不明的房产置换为流动性可控、负担明确,收益有法律保障的长期现金流。
而徐女士买的分红型保险,年缴35万,65岁以后提取,除了复利增值,还可以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相当于给以后的自己发工资。
公开数据也显示,2024年“储蓄型”、“增额终身寿”、"养老险"在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增加了141%,越来越多人把储蓄型保险作为未来养老和育儿的财务基石。
文章最后总结,人们以前一直想赢,现在更怕输不起,“高杠杆+高增长=财富自由”的神话终究变成了“健康险+储蓄险=人生小满”的自由。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沙,在经济浪潮中沉浮,怒潮狂奔的年代,这些大厂精英们用一份份保单为生活筑起一道堤坝,这份清醒的“防守”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破局的力量。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