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力索具”)遇到了技术难题——在索具的锻造过程中,一些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变形量等难以被实时监控。面对这一情况,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理职院”)教授高琰及时向企业提供了专业帮助。神力索具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高琰与神力索具的合作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之后,双方的合作还延伸到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为企业深度赋能。
山理职院党委书记李洪文告诉记者,学校知识产权服务团队与神力索具的合作,既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又是知识产权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它体现了山理职院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
科研创新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稳定
凭借200余项专利和主导制修订的13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神力索具将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发展的爬坡期,传统锻造工艺参数监测问题却成了他们的“心病”。
神力索具董事长杜大平说,如何运用AI精准监测预警,确保锻造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这是他们必须攻克的难题。
“我们深入神力索具一线,详细调研其锻造工艺流程,研究传统监测方式的不足,最终确定以AI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高琰说,“神力索具的技术总监张体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艺数据和技术参数,这为本团队构建算法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高琰带领青年教师与学生,通过上百次技术方案论证和实验验证,最终研发出基于AI的索具锻造工艺参数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团队成员不仅攻克了企业技术难题,还在实战中深化了专业知识,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我们基于这项装置,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监测体系。”高琰说,“首先,该体系通过获取目标索具的锻造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变形量等,将这些参数转换为数据向量;其次,利用预先构建的参数监测模型进行智能分析,输出相应的参数监测结果;最后,系统还会根据监测结果对目标索具在锻造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异常状态进行精准预测。”
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让神力索具非常满意。杜大平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锻造工艺参数监测的准确率提高了5%以上,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1.2%提升到95.6%,生产效率提高了约30%,每年为该企业节约成本超过500万元。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确保了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理工模式”守护企业知识产权
高琰在山理职院还担任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一职。他深知知识产权可以保护企业的独特技术,起到“护身符”作用。
于是,除了帮助神力索具解决技术难题,他还为公司相关技术“戴上”知识产权“护身符”。
据了解,高琰与神力索具共同制定了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2024年3月,双方联合申请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索具锻造工艺参数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这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优势。今年6月,神力索具凭借该技术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上海)发明展上斩获金奖。
“通过与山理职院知识产权学院的深度合作,我们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更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持续赋能。”杜大平说。
“我们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赢发展。”高琰说,“我们与神力索具的成功合作,既证明了学校的技术实力,更验证了我们‘理工模式’的成色。”
高琰提到的“理工模式”,是指山理职院知识产权学院以知识产权合作为载体,建立的包括政策解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在内的完整体系,旨在推动企业实现全方位增值。
近三年来,该学院推广“理工模式”,累计服务2100余家企业,推送3万多项科技服务信息,为26家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700余万元。
“理工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造的显著经济效益,还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在服务企业中培育人才”的特色路径。通过让师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学校将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与科研课题,有效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为培养既掌握扎实理论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高琰团队正与神力索具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计划将AI应用到后者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高琰说,下一步,他们将更积极地推广“理工模式”,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理工力量。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正规实盘配资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